历经千百年的深厚文化积淀,遍布建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古城生生不息的文脉根基,保护和传承好“非遗”是展现建水式生活的根与魂。但由于社会发展变化,非遗逐渐被边缘化,不少项目已出现人亡艺绝的问题。那么,建水县将如何留住文化根脉,不让“传统技艺”成为“历史记忆”呢?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。
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已有千年历史,其独特的烧制技艺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身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——陈绍康,倾注一生的精力用于紫陶设计和烧制技艺的传承,培养了一批批紫陶烧制技艺的后来人。目前,已带出三代徒弟近百人,其中不乏声名远扬的紫陶名匠。尽管如此,陈绍康仍认为,要更好地传承这一传统技艺,还是必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。
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绍康说,紫陶技艺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人才的培训,最关键是人才要多,因为市场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。所以我也积极配合州、县加大人才的培训、人才的推广、人才的发展,各个工序的人才都要发展、都要跟上,后来学校也要在不断地培训这方面的人才,也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样。
而今,年逾七旬的陈绍康虽创作了不计其数的紫陶精品,成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人物,但仍以老骥伏枥的壮心和热情,悉心传授后人,将这门古老深远的技艺发扬光大,传承下去。
陈绍康告诉记者,他们要将紫陶发扬光大,让建水紫陶不断地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,让地球人共享。
紫陶从一项濒危的传统技艺到现在成为数亿元的产业,无不与创新和市场息息相关,而要让一项难与经济同驰而行的古老技艺得以生存并延续下去,势必成为当今的一种文化需要才能被大众所接受。所以,长期以来,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建水人历史情感的“文化怀想”在新世纪依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,为古城百姓带来亲切的生活新感受,这是建水县非遗工作重点。
据建水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何锦介绍,建水县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有建水紫陶烧制技艺,州级的有西门豆腐制作技艺、木雕制作技艺、汽锅鸡制作技艺、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和四弦制作技艺共7项,传承人总共有35人。
何锦说,近年来,建水县积极探索非遗文化活态保护,完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。在进一步完善县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的同时,还积极支持各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州、省和国家级代表性项目、传承人、扶持资金等工作。
何锦还说,像建水的四弦制作技艺这一块,因为老艺人年岁大去逝了,传承就成了问题,它就属于一个濒危的非遗项目,不能说是古人留下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就毁了,所以说我们要继续地挖掘、整理、保存、传承。